【迎評促建系列報道二】信息工程學院創迎評新路
發布日期:2013-01-07
加強校企合作 突出自身特色
——信息工程學院創迎評新路
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程家興教授是個忙人,星期一上午八點半,當我們如約來到他的辦公室時,程教授正在安排下午出差去蘇州,看望在那兒實習的學生。十點鐘,他又要召開院里工作會議,研究布置學院這星期工作,留給我們的采訪時間只有一個半小時。“沒辦法,時間太緊了,只能這么安排”,程教授抱歉地說。于是,我們也就開門見山,直接進入評建的話題。
程教授提起迎評促建工作來精神抖擻。他從對評建工作意義的認識談到信息工程學院為迎接評建所做的工作,從學院建設發展的歷程談到今后工作的展望,如數家珍似的娓娓道來。
自學校評建工作部署以來,信息工程學院各項迎評促建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對照評估指標中的7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和40個觀測點,除了充分做好日常的迎評自查、存檔工作外,信息工程學院結合自身的專業特色,在產學研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鼓勵教師深造、下企業實踐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評估工作說到底,最終檢驗的就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培養質量,只要我們平時把這兩項工作做好了,評估時我們就有了底氣。我們必須在這兩方面下功夫,打造出信息工程學院的特色。”程教授堅定地說。
加強校企合作 培養“雙能型”教師
師資隊伍建設是信息工程學院的重點。他們深刻地認識到,要實現學校“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把學校建設成為“教育教學質量高、特色鮮明、綜合辦學實力強的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就必須培養一支既懂得理論知識,又善于動手實踐,上得了課堂,下得了工廠的“雙能型”教師隊伍。為此,他們從三個方面入手,努力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其一,加強校企合作,在實踐中培養
近年來,信息工程學院先后與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安徽新華學院H3C網絡學院,與科大訊飛教育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長期合作的實習實訓基地,推出了3+1人才培養模式。今年6月又與達內科技簽訂了“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合作協議和“基于JAVA方向軟件人才培養”產學研校企合作協議。在此基礎上,信息工程學院與達內科技共同推出“JAVA+3G+物聯網”方向的軟件人才培養新模式。該院每年安排10余名教師帶隊深入企業,一方面指導學生實習,一方面也取得了實踐經驗,并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去年暑假,程家興教授還親自帶領6名老師下企業做項目。他說:“只有教師自身有了應用型能力,才可能培養出應用能力較強的學生來。”
其二,鼓勵科研交流,在競賽中提高
信息工程學院非常重視教師的發展,他們根據教師的特長、興趣,分門別類地進行培養。學院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各類比賽,并取得了良好成績。鹿建銀、王華本、朱良月、胡加星老師及何業祥同學聯合制作的《計算機網絡原課程多媒體》課件在第八屆全國高校計算機課件大賽中獲得全國二等獎;路賀俊、胡賢德、古奮飛老師制作的“計算機組裝維護與應用技術》課件獲第七屆全國高校計算機課件大賽三等獎;史先桂在安徽省機器人大賽、安徽省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中都獲得一等獎;鹿建銀、王華本、何業祥在全省多媒體教育軟件大賽中獲得三等獎;在校第三屆教師教案、講稿評選中,該院朱學玲老師獲得了理工組一等獎的好成績。
學院鼓勵教師做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為提高教師項目申請書和學術論文的寫作水平,該院還專門開展項目書寫作培訓。2012年該院教師在各類期刊上發表一、二、三、四類論文共14篇,其中鹿建銀老師發表一類論文2篇,姚麗莎發表一類論文1篇。
為開拓教師視野,學院經常選派教師外出交流深造。他們先后委派張怡文老師代表信息工程學院去韓國參加會議考察;齊曉霞、張怡文、吳煒煒教師赴大連參加了2012年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2012)。
其三,廣開名師講座,在學習中進步
信息工程學院深知教師理論知識素養培訓的重要性,多次邀請知名企業工程師來該院作學術講座。僅今年以來,他們就先后邀請安徽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羅斌教授作題為“生活中的數字圖像處理”的講座;華安證券副總裁、高級工程師徐峰博士給教師們作《信息技術在證券行業的應用》的學術報告;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陳恩紅教授來校作《數據挖掘與個性化推薦方法及應用》的學術報告,安排該院林京教授為老師們作了題為《小波分析及其應用》的講座。學術講座的開展,不僅為教師學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也有助于教師在理論學習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運用多種手段 培養“應用型”人才
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是信息工程學院各項工作的核心。因此,信息工程學院十分注重學生的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除常規教學外,他們在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新探索。
其一,狠抓實習實訓 加快學生成長
信息工程學院為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實施了項目式實踐培訓。這種項目式實踐培訓就是學生在實習實訓單位直接參加項目,取得的成果可以折算成學分,實行學分互換。這樣的做法提前讓學生完成向公司員工的角色轉變,實現學校和企業的無縫鏈接,加快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此外,信息工程學院還特聘請了知名企業軟件工程師為學生上課,企業軟件工程師真正理論聯系實際地為同學們上課,切實增強同學們的動手實踐能力。今年7月份派去科大訊飛蘇州實訓基地實習的80余名2013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中,目前,已有30余名直接被大型IT企業選中。
其二,緊密聯系實際 推進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學之本。該院除了在校上課的教材外,同學們在實習期間還專門配有企業內部培訓教材。他們把企業內部教材納入到學校教材系統中,讓同學們獲取到生產實踐中最新的知識成果,學到真本領、學會實用的專業技術。為了進一步做好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 ,該院的萬家華、劉書影老師還編寫了《新編Visual Basic程序設計教程》,該書結合教學需求,突出應用型特點,進一步促進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其三,結合企業項目 提高論文質量
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在校學習成果和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在校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系統總結。針對過去有些畢業設計“紙上談兵”,脫離實際,內容不夠充實等問題,他們實行畢業論文“雙導師制”,即專業課老師+企業技術指導老師雙重指導。學院要求畢業生把論文做在實習實訓中,落實在項目上,在深入企業的實習期間完成畢業論文。“這樣的論文,是一年來在企業做的項目的總結,論文內容肯定相對充實些,論文質量自然也就提高了。”程院長興奮地說。
良好的應用型教育培養,使得同學們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增強。2012年畢業生陸一南在校期間就在國內刊物上發表論文近10篇,其中關于復雜網絡的論文破例被2011年中國第七屆復雜網絡學術會議錄用;他是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美國計算機學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員;他在2年時間內就拿到了包括微軟在內的一項項國際和國家計算機工程師資格認證;他還參與了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進行的星球獵人計劃等。
在校生徐昭根同學善于思考創新,他于2009年開發建立了伊凡網絡,目前該網絡已有8臺服務器,日平均點擊率高達30萬余人次。該院學生還多次在安徽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安徽省第四屆機器人大賽、安徽省單片機應用技能競賽等省級以上大賽中獲獎。
程院長在我們將要結束采訪時說:“評建是學校的大事,評建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我們都是經歷過評估的人,深知這其中利害關系,全校上下必須擺正心態、同心協力迎接評估。迎接評估絕不僅僅是做好各項自查、存檔等常規工作,各二級學院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亮點,這樣評估專家到來時我們才會胸有成竹。”
(撰稿:單邦燕,責任編輯:張志彥)
- 上一篇:我校加強期末考試考風考紀建設工作力度
- 下一篇:我校首屆二級單位網站評比活動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