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舉辦“英模·大師進思政課堂”——“大國工匠”主題報告會
發布日期:2021-06-15
本網訊(通訊員:董麗娟)6月9日,我校主辦“英模·大師進思政課堂——輕工大國工匠濃烈的墨香人生”主題報告會。學校邀請輕工“大國工匠”、“江淮大匠”、國家工藝大師、中國文房四寶制墨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墨業委員會副主任、良才墨業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馮良才先生走進思政課堂,與我校師生講述他“濃烈的墨香人生”,分享他與徽墨的“不解之緣”。活動期間,安徽新華學院執行董事長儲國定、副校長楊世國熱情接見馮良才先生,并為馮良才先生頒發“客座教授”聘書,全校300余名師生聆聽報告。
馮良才先生是清代制墨大師曹素功的繼承者,于2018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輕紡聯合會共同評選為“大國工匠”,是國寶級的手藝人,也是中國制墨行業領軍人物。馮良才先生的《南宗北斗》、《仙山樓閣》以及《黼黻昭文》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他制作的64錠“御制銘園圖”套墨在2015巴黎首屆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斬獲金獎。
報告會上,馮良才先生就“徽墨情緣、工匠精神、成就人生理想”給師生分享他的墨香人生。馮良才先生出生在制墨世家,外公是清代制墨大師曹素功制墨作坊的墨工,父親投身制墨業近半個世紀。他從小就在墨廠長大,耳濡目染之下,與制墨結下不解之緣,他不斷鉆研古人墨法和古代書籍中的制墨技法。制墨是個苦差事,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其父親的傳授指導和自己的努力鉆研下,馮良才對制墨工藝的流程和材料的配比有深刻理解,并不斷根據自己的心得加以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將古法制墨與現代工藝合理融合,賦予徽墨全新的生命與精神。
“墨是黑的,但人心不能黑”——做好墨,必先做好人,這是馮良才先生堅持的工匠精神。講座中,馮良才先生提到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為追求制墨完美和極致,他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孜孜不倦。會上,他講述自己為紀念明代書畫泰斗董其昌誕辰450周年制作紀念墨“南宗北斗”的故事。為制作“南宗北斗”,他曾多次去上海博物館,考察研究館藏明代松煙墨和其他古墨的風格和墨色特點,并對館藏董其昌的書畫原跡反復揣摩,不斷學習,大膽改革與創新,將傳統工藝和當今先進工藝融為一爐,最終使得失傳已久的明代松煙墨制作工藝得以恢復和改進。為復原臺北故宮博物院64錠“御制銘園圖”套墨,他在成堆的書本里找到了“御制銘園圖”套墨的原始資料,歷經十年的精心打磨,最終將其完整復制出來。馮良才先生認為中國工匠精神就是中國人的氣質,要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報告會上馮良才先生與我校師生親切互動,他指出,青年學子要珍惜現在大好時光和廣闊平臺,希望大家能深入挖掘傳統工藝,對其進行解密研究,與現代相結合,繼承發揚。馮良才先生認為干任何事情就是要專心致志,“一生只做一件事,成功在于專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對于我們青年學子而言,生逢好時代,要認準一件事,畢其一生奮斗到底,做到極致。正所謂“一事精致,便能動人,亦其專心致志而然”。馮良才先生的整場報告立意深刻、精彩凝煉,他通過幽默詼諧的講演方式向我校師生完美呈現出深厚的徽墨底蘊,讓大家感受到榜樣的力量,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禮。
馬克思主義學院何小剛院長主持報告會,他強調,廣大師生要向以馮良才先生為代表的大國工匠學習,將執著專注、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不斷創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踐行到日常學習工作中,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潛心鉆研,傳承傳統,要學習英模、崇尚英模、爭當英模,努力塑造出自己的工匠人生,在奮進新征程的道路上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報告會上,馮良才先生的安徽良才墨業有限公司與安徽新華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就共建安徽新華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簽約,聚焦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弘揚工匠精神、講好工匠故事,發揮新時代先進人物榜樣示范作用。今后我校要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力度,將教學內容與工匠精神有效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培養工匠精神,讓學生通過體驗、實踐中養成工匠精神,感悟、體會工匠精神的內涵。
(審核:何小剛 責任編輯:鄭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