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組織召開“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發(fā)布日期:2023-12-25
本網(wǎng)訊(通訊員:李平)12 月19日下午,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在科研樓一樓多媒體會議室召開2023年“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副校長戴昕教授出席會議并致辭。出席會議的還有合肥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國家級一流課程負責人、省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項響琴副教授,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通識教育部主任王士趙教授,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通識教育比較研究方向負責人朱鏡人教授,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員、文化與傳媒學院顧問顧云虎教授,文化與傳媒學院教育系副主任林斗秀副教授。參加本次會議的還有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校內外兼職研究員、教育系教師、學生代表以及安徽大學高教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會議開幕式由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劉瑞平教授主持。?
劉瑞平首先介紹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的歷史沿革、研究方向設置、科研獎勵政策和建設發(fā)展情況。
戴昕在致辭中對長期以來支持中心研究工作的各位專家表示感謝。戴昕指出,加強通識教育在通專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制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對于提升大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起到關鍵的作用。他充分肯定了中心通識教育研究方向一年來取得的可喜研究成果,認為中心的學術研討會交流素質教育新理念、科學研究新成果、博雅教育新智慧,營造了校園濃厚的學術和文化氛圍,提升了科學研究水平,擴大了學校和中心的影響。他希望各位專家學者進一步加強通識教育研究產出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轉化應用和服務于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和教育教學。
會議第二階段為學術研討環(huán)節(jié),由朱鏡人教授主持。
項響琴作了《夯實基礎,面向應用,五育融合,創(chuàng)新驅動--合肥學院通識課建設探索與實踐》的主題報告。報告詳細介紹了合肥學院通識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實踐,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藝俱樂部、大學數(shù)學課程、勞動教育課程、通識選修課等方面闡述了教學改革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并提出了進一步加強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具體措施。
顧云虎的報告題目為《學前教育專業(yè)中的通識教育:內涵與意義》。他從四個方面論述了通識教育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意義,他認為,專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不是兩種教育,而是高等教育的兩個方面。通識教育對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是一種身份素質標志,對大學是一種品質標記。
王士趙從安徽新華學院通識教育課程開展情況報告了我校數(shù)學、物理、體育、通識選修課等課程的開設實踐以及體育俱樂部的改革與成果情況,他表示對教學改革的力度還有待進一步深入,與專業(yè)課的融合有待進一步加強。
朱鏡人作了題為《英國博雅教育進程的古典教育若干問題探究--兼談對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啟示》的報告。報告首先揭示了博雅教育和古典教育的內涵,接著從英國古典教育的萌芽、興盛、式微闡述了古典教育不再是博雅教育的代名詞,其具有的育人價值無可替代,最后總結了古典教育對我國通識教育的啟示。
林斗秀從教育心理學角度探索了“心智訓練”的方法及達到的目標。他認為,人通過心智訓練應該形成寬厚的人文與博雅情懷,達到理性養(yǎng)成,進而成為人格健全與全面發(fā)展的合格公民。
文化與傳媒學院的郭淼燚老師、曹昳麗老師,安徽大學高教研究所碩士生廖雯雯、文君茹等師生進行了即興發(fā)言和提問。現(xiàn)場學術氣氛濃厚,參會人員從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意義、實現(xiàn)路徑、高質量發(fā)展、教學評估的轉型發(fā)展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人才評價體系的改革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通識教育重在培養(yǎng)人的自我完善精神,開闊人的視野和格局,促進“學以成人”,培養(yǎng)人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形成文化上的自覺意識。同時,對如何在本科階段更好地夯實通識教育基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做了積極探索。
會后,全體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審核:劉瑞平 責任編輯:李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