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技術在精準醫學中的應用
發布日期:2018-10-16
時間:10月17日 15:00
地點:信息工程學院會議室(教13 203室)
主講人:王紅強
報告內容概要
1、生物信息技術概述
2、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在精準醫學中的應用原理和現狀
3、生物信息技術在精準醫學中應用展望
主講人簡介:
王紅強,佐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博士后,研究員(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網絡藥理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生物信息學與人工生命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員。中國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評審專家。安徽省、河北省、山西省科技廳項目評審專家。
一、主要學習及工作經歷
2008年12至今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工作,2015年3月晉升為教授、博導
2009年5月-2010年10在美國University of Georgia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先后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做Research Associate、Research Fellow
2003年3月-2005年12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專業學習,獲工學博士學位
二、主要研究興趣及主要工作成績
2003年以來,一直從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生物信息學與精準醫學、目標檢測與追蹤、腫瘤個體化精準用藥決策支持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其中,針對高通量生物技術應用,提出了多套(1-4代)高通量腫瘤標志物識別模型(GRP、SLIM、jNMFMA等)和理論框架(lambda-gamma圖理論),建立了通用型生物信息學分析框架系統,獲得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認可;提出了多種基因調控網絡和信號轉導信息模型,在系統生物學水平上促進了對腫瘤驅動分子病的理解。近年,帶領一個生物學與計算機科交叉團隊建立腫瘤基因大數據云分析平臺,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一套腫瘤個性化精準診療決策支持系統,該集成自主的測序礎上開發了一套腫瘤個性化精準診療決策支持系統,該集成自主開發的測序數據并行預處理SeqReduce工具,可無縫對接多種高通量測序儀,并通過多種多組學數據分析模型實現腫瘤分子病理、藥效評估和毒副作用等臨床決策功能,直接面向醫生和病人。目前該系統已與多家三甲院合作,開展臨床試用。
近年來,發表SCI、EI科研論文50多篇,參與編撰專著1部,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主持和承擔的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共計8項,總金額500多萬;授權發明專利5項,授權軟件著作權2項;多次受邀在知名高校院所、會議做學術報告。
擔任國際會議GIW 2018 PC member,BIIP218 PC member,ICIC 2011組織委員會主席(Organizing Commitee Chair);2004年國際神經網絡聯席會議(IJCNN’04);2007年智能計算國際會議(ICIC’07)、2009年智能計算國際會議(ICIC’09);2011年智能計算國際會議(ICIC’11)PC Member。獲邀作為Advanced Science, Current Bioinformatics、Bio Techniques、IEEE Transaction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nformation Science、Bioinformatics、PLOS ONE等國際雜志的審稿人等國際雜志的審稿人。
- 上一篇:日語詞匯研究
- 下一篇: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建模與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