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圓滿完成
發布日期:2025-07-08
本網訊(通訊員:張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2025年暑期,安徽新華學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組織“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奔赴蚌埠市、懷遠縣、滁州市鳳陽縣等地。團隊在行走中感知時代脈動,于基層里體悟責任擔當。
此次實踐涵蓋紅色教育、文化研學、鄉村調研、支教幫扶等多個領域,行程緊湊、內容豐富。青年學子們不僅接受了信仰的洗禮,也經歷了責任的磨礪,更收獲了深厚的情感交融。 他們深入基層、走近群眾,以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青春詮釋使命擔當,在廣袤的土地上奮力書寫著新時代的奮斗篇章。
初心課堂:在改革源頭汲取奮進偉力
“小崗村的土地,深深鐫刻著‘改革’二字。”在鳳陽縣沈浩先進事跡陳列館,隊長申棟在參觀后深有感觸。展館內樸素的陳設傳遞著震撼人心的力量,沈浩同志生前使用的辦公桌、工作筆記和地圖,無聲訴說著他心系群眾、鞠躬盡瘁的赤子情懷。實踐團成員認真聆聽講解,駐足凝視展品,深切感悟這位優秀共產黨員將滿腔熱忱與寶貴青春奉獻給鄉村發展的崇高人生。
“他始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當作頭等大事,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青年傳承發揚。”皮騏福同學在分享學習體會時表示。隊員們一致表示,要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將“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隨后,隊員們走進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循著當年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的改革足跡,沉浸式體悟那段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的壯闊歷史。今日小崗村舊貌換新顏,但村頭矗立的紅手印石碑依然熠熠生輝,它不僅是那場偉大變革的歷史見證,也激勵著新時代青年接續奮斗的鏗鏘步伐。
信仰課堂:于紅色沃土賡續精神血脈
在懷遠縣新四軍淮上行署舊址紀念館,實踐團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館內陳列的泛黃電文、斑駁軍裝、舊式電臺,配合講解員飽含深情的講述,將隊員們帶回那段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彭雪楓將軍率領部隊扎根淮北、與人民同甘共苦的感人故事,引發了隊員們的強烈共鳴。
在“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題詞墻前,隊員們肅立默哀,目光堅定,表達對革命先輩的無限敬仰與深切緬懷。面向彭雪楓主題文化墻,全體團員青年整齊列隊,在團旗下莊嚴宣誓,重溫入團誓詞,錚錚誓言激蕩回響,是跨越時空的青春回響,更是矢志不渝的堅定承諾。
歷史課堂:在蚌埠文脈中感悟時代發展
清晨,實踐團成員懷著崇敬之情步入蚌埠市革命烈士陵園。松柏蒼翠,莊嚴肅穆。全體成員在紀念碑前肅立默哀,深切緬懷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無名英烈,表達對先輩的無限追思。隨后,學生黨員代表在鮮紅黨旗下莊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 誓言鏗鏘,彰顯新時代青年的初心使命。
走進蚌埠市博物館,一部從史前文明、漢唐風韻到現代工業崛起的發展史詩在展廳中徐徐展開。這座承載城市記憶的文化殿堂,以其豐富的館藏和多元的展陳,成為解讀蚌埠城市基因的“金鑰匙”。隊員們細致參觀,從每一件珍貴文物中觸摸城市發展脈絡,探尋歷史變遷軌跡。一組展現城市今昔巨變的對比照片引發了隊員們的熱烈討論:一邊是昔日的低矮土坯房,一邊是現代化的高樓社區。
“從過去的艱苦歲月到今天的繁榮景象,一磚一瓦都銘刻著奮斗的印記。”韋昊在參觀后深有感觸,“這座城市的發展蝶變,是黨與人民勠力同心、團結奮斗的生動寫照。”隊員們紛紛表示,要將先輩的奮斗精神融入今后的學習與人生追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國防課堂:在強軍征程中厚植家國情懷
蚌埠國防教育基地內,殲-8戰機模型在陽光下閃耀著榮光。基地系統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的代表性武器裝備,包括戰車、火炮及戰機等,全方位呈現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輝煌成就與跨越式發展。隊員們認真聆聽講解,深入了解從“兩彈一星”到航母列裝、從殲-8到殲-20的艱辛奮斗歷程,深刻認識到每一步跨越都凝結著科研人員的智慧心血,彰顯著國家實力的日益強盛。大家深切體會到,國家安全須臾離不開強大國防,保家衛國是新時代青年的神圣職責。
“每一件裝備背后,都凝聚著幾代科研工作者默默無聞的堅守和科技創新的突破。我們能夠安心求學,是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申棟在參觀時感慨道。隊員們一致表示,青年一代必須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憂患意識,筑牢國防觀念,自覺將個人理想融入強國強軍的時代偉業。
振興課堂:在石榴之鄉探尋鄉村發展新路
走進懷遠縣天兆石榴示范基地,映入眼簾的是郁郁蔥蔥、碩果累累的石榴林,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基地負責人介紹,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的懷遠石榴,近年來依托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農業技術,在智慧種植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產銷一體化融合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隊員們結合專業知識,邊聽邊記,踴躍提問交流。
基地技術人員詳細介紹了石榴的標準化種植、智慧灌溉系統、全鏈條品質管控及市場拓展策略。隊員們認真記錄學習,深入了解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實地感受農業現代化對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巨大作用,也進一步激發了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以前總覺得大數據與農業有距離,今天才發現,廣闊的鄉村正是我們施展才華的沃土。”金紫凝同學興奮地表示,“我希望能將所學技術真正應用到田間地頭,用科技賦能鄉村發展。”
希望課堂:在鄉村校園播撒夢想種子
在懷遠縣淝河鎮中黃小學,實踐團開展了“向陽花開·E路同行”主題支教活動。課堂上,精心設計的破冰游戲、互動教學、主題繪畫、經典誦讀等豐富多彩的內容,點燃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校園。
在“我愛中國”書寫接力活動中,一位小女孩在獲得獎品后輕聲詢問:“哥哥姐姐,我能把這個帶回家給弟弟嗎?”這句純真而溫暖的話語,讓在場許多隊員瞬間眼眶濕潤。那一刻,他們深刻領悟到,教育如同播撒陽光,溫暖他人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的心靈世界。
實踐團還為學校捐贈了圖書和文具,期望為孩子們點燃求知的火種,播下希望的種子。隊員謝子峰在感悟中寫道:“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光芒,正是指引我們青春航向的星辰。”鄉村孩子們在困境中依然樂觀向上、充滿陽光的笑容,深深感染和鼓舞著每一位隊員。這場跨越年齡的雙向奔赴,不僅為鄉村兒童帶去了關愛與陪伴,更讓實踐隊員深刻體悟到教育的溫度與沉甸甸的責任,堅定了他們未來扎根基層、服務社會的理想信念。
青春答卷:在實踐沃土校準時代坐標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既是一次走出校園、深入社會、貼近群眾的調研實踐,更是一堂行走在祖國大地上、鮮活生動的“大思政課”。實踐團隊在基層一線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干,在服務奉獻中錘煉了意志、升華了情感。
“榜樣力量指引方向,深入調研深化認知,愛心支教傳遞溫暖,紅色尋訪鑄牢信仰。”這既是青年學子共同成長的珍貴集體記憶,更是一次思想淬煉與躬身實踐深度融合的信仰之旅。未來,實踐隊員們將以此次經歷為寶貴契機,將歷史文化的滋養與紅色精神的感召轉化為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在求知問學中深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專業領域,積極探索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效路徑;在社會實踐中矢志踐行初心使命,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新時代的青年,正以昂揚的奮斗姿態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在祖國大地上書寫著鮮亮的青春答卷,讓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將青春力量融入民族復興的壯闊征程。
(審核:高揚 責任編輯:張新超)